大閘蟹的成長史:從芝麻粒到揮螯將軍的壯麗蛻變
瀏覽 386 次【字號 大 中 小 】 發布時間:2024-10-15 打印本頁大閘蟹,這種在咸淡水中繁殖、淡水中生長的洄游生物,以其鮮美的肉質和獨特的口感,成為了中國人餐桌上的佳肴。然而,大閘蟹的成長歷程卻充滿了挑戰和艱辛。從芝麻粒大小的溞狀幼體,到身披青鎧甲的揮螯將軍,大閘蟹一生要經歷將近20次的蛻殼,才能完成其壯麗的成長史。
生命的起點:受精卵與溞狀幼體
大閘蟹的生命之旅始于受精卵。雌蟹在12月至次年1月間進行交配產卵,抱卵后的雌蟹進入胚胎發育期。在適宜的鹽度和溫度下,受精卵經過數月的發育,最終破膜而出,成為溞狀幼體。這些幼體外形似水溞,頭部為蟹的頭胸部,尾部則是蟹的腹部,看不出蟹的模樣。
溞狀幼體階段大約持續20天,期間伴隨著5次蛻皮。每蛻皮一次,幼體都會長大一點,逐漸長出眼柄和第三顎足,腹部也從6節變為7節。在這個階段,幼體主要生活在入海口或半咸水域中,以單細胞藻類為主食,后期開始變為雜食性。
成長的關鍵:大眼幼體與仔蟹
大約在4月末,溞狀幼體完成第五次蛻皮后,會變成大眼幼體。這些幼體大小在4-5毫米間,呈半透明狀,長出5對螯足和一條小尾巴,在水中如小蝌蚪一般。大眼幼體已經具備了很強的游動和攀爬能力,開始捕食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,進入一個快速成長期。
大眼幼體蛻皮后變為仔蟹,每隔5~7天蛻一次殼。仔蟹體型越來越像蟹,又因小如黃豆,俗稱“豆蟹”。在這個階段,仔蟹的攝食逐步轉化為以水生植物及有機碎屑為食,同時也會用螯足捕捉多種小型水生動物。仔蟹第3次蛻殼后,頭胸甲長度小于寬度,長相接近成蟹,因形似紐扣而俗稱為“扣蟹”。
成長的挑戰:幼蟹與黃蟹
多次蛻殼后,幼蟹體重可達25克,喜歡掘洞穴居,尋找附著物攀爬或棲息。主要以水生植物及其碎屑為食,如輪葉黑藻、伊樂藻等,也采食多種水生動物。當幼蟹體重長至50克以上時,背殼呈黃色,俗稱“黃蟹”。這個階段的大閘蟹身性好斗,成長速度也很快,需攝食大量食物,以水生植物為主食,也吃蝦、貝、水生昆蟲等,偏愛螺螄蚌肉,也會殘害同類。
成熟的標志:綠蟹與親蟹
入秋后,大閘蟹完成最后一次蛻殼,體重可達150克以上,性腺迅速發育,個頭不再增大,僅有肌肉和內臟器官會增重。背甲變為深綠色,又稱“綠蟹”。在這個階段,大閘蟹養分開始大量儲存到肝臟,使得味道變得肥美,所以吃蟹最好的季節就在秋季。
秋冬之交,大閘蟹開始向入海口洄游,性腺迅速發育長大,開始具備生殖能力。在完成生殖使命后,大閘蟹快速走向衰老,直至死亡。長江口的雄蟹死亡常在4-5月,雌蟹因有抱卵使命,到6-7月才死亡。
生命的循環:兩次洄游與養殖現狀
天然水域中的大閘蟹一生要經歷兩次洄游:一是幼時的索餌洄游,從入海口游向淡水區去攝食、生長;二是成熟后的生殖洄游,從淡水游向入海口交配、產卵、孵化。然而,隨著各種水利工程的興建,大閘蟹的洄游路線被阻斷。如今,蟹苗、蟹種和成蟹養殖之間完全通過陸上人工運輸完成。
在養殖過程中,大閘蟹需要經歷多次蛻殼和精心的飼養管理。養殖者會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餌料資源,在圍網中精細養殖大閘蟹,使它們順利生長、成熟。最終,歷時兩年三地的生長和20多次蛻殼的大閘蟹,終于迎來了它們的成熟時刻。
大閘蟹的成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小說,充滿了挑戰和艱辛。從芝麻粒大小的溞狀幼體到身披青鎧甲的揮螯將軍,每一次蛻殼都是一次生死考驗和自我成長。只有歷經重重磨難和考驗的大閘蟹,才能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肴。讓我們珍惜這份來自自然的饋贈,品味大閘蟹帶來的美味與快樂吧!




客服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