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民俗:中秋節文化
瀏覽 427 次【字號 大 中 小 】 發布時間:2011-07-27 打印本頁秋風起,月兒明,中秋節的腳步越來越近。如何過一個有趣和有意義的中秋節呢?
在中國的傳統民俗節日中,中秋節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,它象征著團圓、和諧、吉祥和平安,給人以甜美至純的心靈感受。然而,近年的中秋節,傳統節味愈來愈淡,在一些人看來,目前的中秋節幾乎成了月餅節的代名詞。
其實,中秋節與春節、端午節等是屬于中國全民性的節日,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中秋節原本是一個祭祀節日。據《周禮春官》記載,周代已有“秋分夕月(拜月)”活動。到了唐代,中秋已成為官方和民間都相當重視的節日。北宋時,農歷八月十五被定為中秋節,并出現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”的節令食品。 既然吃月餅吃的不是月餅,而是一種文化,是中華幾千年來形成的古老文化習俗,它的意義不在吃,而在于一種文化氛圍的形成、文化意識的傳播。
專家認為,中秋節是我國極富傳統色彩的節日。它與春節、元宵節、清明節、端午節、重陽節等組成中華民族的傳統重大節日。那就應該做足了它才是,無論從它的內涵還是外表以及外延的形式和意義。因為民族文化需要保護、需要發揚光大、需要傳承。
商場的柜臺上,各種傳媒的消息中,乃至于街頭的廣告牌上,都有了五花八門的月餅的身影。有的月餅生產廠家,為爭奪眼球謀求轟動效應,制作出直徑1至2米的特大號月餅,還有的商家改變了月餅的形狀,將其制作成菱形、方形等形狀。
農歷八月十五,一輪圓月照耀大地,象征著圓滿和團圓。按照舊時的說法,每到中秋之日,家人必須團聚,就連出嫁的女子也一定要趕回家中。等到皓月當頭,一家人圍坐窗前桌旁,飲茶酒品美食,望圓月訴親情,其樂融融,其意切切。中秋節是每家每戶團圓的節日,它的文化內涵就集中在團圓二字上。圓形本意“團圓”,那么方形、菱形月餅又為何意?
有需求就有市場,有市場就有商機。眾多的廠家商家抓住中秋節這個“節賜良機”,炒熱月餅市場,本無可非議。只不過,這過于“搶眼”的月餅轉移了人們的視線,使大家對中秋節原有的文化內涵反倒淡漠了許多。中秋節也就變成了不少人眼中的“月餅節”。兩字之改,使得原本意義上的中秋節變了味道。
那到底該如何度過中秋節呢?
一盤月餅,一壺茶和一些瓜果擺在院中的桌子上,一家人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。 “天上一輪才捧出,人間萬姓仰頭看”,這是中國人過中秋節的傳統場景。記者調查發現,今年這種傳統的過節方式仍然是百姓首選。
據記載,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,每逢農歷中秋之夜,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。相傳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宮,于是民間就把這天作為中秋節。嫦娥奔月、吳剛伐桂等關于月亮的美麗傳說,也給這個節日涂抹了神秘的色彩。
文化的流傳是個耳濡目染的過程,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。因此,我們在過傳統節日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多動一動腦筋呢?只要我們賦予傳統節日更多的現代意義和時代氣息,它自身所蘊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歷史積淀仍會煥發出無窮的活力。展開想象的翅膀,為今年的中秋找出更有趣有意義的過節方式。




客服咨詢